青岛理工大学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控制实验室
导师介绍
张宜升导师介绍
马子轸,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
1) 工业源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控制;
2) 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 
3) 工作场所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的健康效应评估。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开放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多项。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5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
谈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大气污染与控制,挥发性有机物表征与源解析,烟雾箱模拟,环境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臭味污染监测与控制。
主持或参与Photochemical Air Pollution in Highly Urbanized Subtropical Regions: from Microenvironments to Urban terrestrial oceanic Interactions 、纳米光催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等重点项目。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9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3篇。
张宜升,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导,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系主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期刊审稿人,工程教育认证秘书(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研究方向为:
1)挥发性有机物及臭氧污染控制;
2)大气痕量组分监测及污染溯源;
3)植被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燃烧源含碳物质排放规律及排放清单。
     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6篇,CSSCI/CSCD收录10余篇。主持国家青年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国家、省级等各类基金课题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4项。
描述
描述
谈琰导师介绍
马子轸导师介绍
描述
描述
覃笑飞导师介绍
覃笑飞,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1)利用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
2)大气汞的排放特征及来源解析
3)汞的海-气交换
参与g-C3N4/TiO2/SiO2纳米复合介孔材料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 、中国沙尘源区和典型城市大气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及其对东海输入的贡献等重点项目。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8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5篇。
覃笑飞导师介绍
覃笑飞,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1)利用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
2)大气汞的排放特征及来源解析
3)汞的海-气交换
参与g-C3N4/TiO2/SiO2纳米复合介孔材料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 、中国沙尘源区和典型城市大气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及其对东海输入的贡献等重点项目。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8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SCI论文5篇。
描述
热诚欢迎校内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本课题组!
最新动态

    

论文第1作者为课题组三年级研究生王超龙,第2作者为覃笑飞老师,责任作者为张宜升老师,合作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知名学者。课题组学生陶文鑫、张苏凡、杨建立、崔杉杉、吕晨莹等参与了论文撰写。

近年来,苏鲁豫皖交界处O3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但污染成因尚没有很好的解释。基于该地区典型城市2023年逐时的气象因子、常规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数据,耦合了来源解析模型/机器学习模型(PMF-XGBoost-SHAP),深入探究了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O3污染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和温度是影响当地O3的重要气象因素,而烯烃和含氧VOCs则是影响O3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丙烯等在本地O3的生成中具有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当地VOCs主要排放源包括化学排放源、燃烧源和溶剂使用源,尤其溶剂使用源在O3污染日的贡献增加115%,成为最显著的污染源。在O3污染事件(连续3日MDA8浓度超标)中,溶剂的使用对排放源的影响最大,占排放源总影响的23%。因此,利用机器学习、Shapley可解释模型和PMF集成的方法,可快速诊断不同时间尺度上O3污染的原因。这些发现为制定本地化的精准治污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下介绍本文献中的重要图示(以在文献中的标号展示)

51. 祝贺课题组王超龙同学“Machine learning integrated PMF model reveal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zone pollution in a coal chemical industry city at the Jiangsu-Shandong-Henan-Anhui boundary”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权威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SCI, IF=4.2)在线发表.
描述
描述
Fig. 4.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formation of O3. Contribution of drivers to O3 (a), SHAP values of drivers to O3 (b). “Low” and “High” represent the minimum value and maximum value of the variable, respectively.
描述
Fig. 6. Effects of individual drivers as estimated by variable importance analysis.
描述
Fig. 7 (b). Monthly variability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chemical variables on O3. Monthly mean contributions of various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chemical variables (b).
描述
Fig. 9. SHAP analysis of drivers of O3 formation on polluted and clean days. The bar chart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importance of each driving factor on polluted days and clean days and the Pie chart shows the contribution weight of each driving factor on polluted and clean days.
论文发表主页: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2231024005910
50、课题组张宜升老师参加中国大气超级观测站联盟2024年工作会议暨博雅西湖生态环境大讲堂
描述
描述

    

      2024年11月23至24日,中国大气超级观测站联盟2024年工作会议暨博雅西湖生态环境大讲堂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功举行,吸引全国大气环境领域1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相关重点实验室主办,深圳研究生院及相关机构承办。

      11月23日下午,大讲堂邀请广东省环科院副院长张永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刀谞,分别作《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进展及未来展望》和《国家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发展概况》报告,分享大气污染治理经验和监测网建设成果。

      11月24日,超站联盟会议由北大胡敏教授主持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张汇清处长、北大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秦华鹏分别致辞。会议围绕“区域大气超站联网与协同观测”“超站在污染预警中的作用”“监测技术规范化与业务化”“未来技术研发展望”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分享20余场高水平学术报告。

      课题组张宜升老师全程参与了本次会议,并与参会的专家学者就超站数据挖掘、极端天气污染预警、后续的外场观测计划等开展了深入探讨。


  

49、10月21日-22日,张宜升、覃笑飞两位老师参加第30届大气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并分别做分会场报告

    

          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紧扣“科技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主题,设置了30个专题分会场、青年科学家专场以及中日韩大气污染成因国际研讨分会场,共有510个学术报告和64个墙报。全国大气环境领域8位院士、1200余名国内外大气环境界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参会。

         

          张宜升老师主持了“对流层臭氧与光化学污染”分会场(专题9)22号下午前半场,并做了“典型北方省会城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2019-2024”的报告。覃笑飞老师参加了“大气污染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分会场(专题30),并做了“高温天气对大气汞暴露的影响”的报告。两位老师与参会专家做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课题组研究生投稿4篇学术论文摘要,均被会议论文摘要集收录。

          1)杨建立等,青岛市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2)王超龙等,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滨海城市臭氧驱动因素研究

          3)张苏凡等,苏鲁豫皖典型城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反应活性

          4)崔杉杉等,放射性碳(14C)技术追踪全球和地区化石燃料CO2排放



   


   






描述
描述
描述
描述
描述
48、恭喜崔杉杉同学荣获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大气环境治理技术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

    

   2024年9月25—27日,崔杉杉、宋建霖两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大气环境治理技术职业技能大赛。本次比赛由山东环境科学学会主办,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为山东省环境产业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考核职工与学生的综合性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职工与学生的技能技术水平,为社会输送大气环境治理的人才。比赛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察参赛者的能力。在张宜升和张大磊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两位同学认真准备、积极备赛,通过了层层考验,最终荣获本次比赛的三等奖。



   、




   


   






描述
描述
47、课题组成员参加暑期科研交流及团建

    

2024年7月25至26日,课题组全体人员前往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科研交流。课题组覃笑飞老师、高年级研究生陶文鑫、王超龙、杨建立、张苏凡分别汇报了近期研究成果,并与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多个部门的主要技术人员开展了研讨。双方就机器学习在大气污染成因中的应用、大气颗粒物中微塑料检测、超站数据深度挖掘等开展了深入探讨,并就双方关心的多个方向达成合作共识。会后,课题组参观了新建的济南市大气环境超级监测站。

726日上午,课题组参观了济南市高精度温室气体自动观测网“跑马岭”点位,该点位配置了高精度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水汽及气象参数监测设备,以及开展Δ14C观测的采样设备,是济南市“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支撑网格点。726日下午及27日,课题组成员轻松游玩了济南,顺利完成本次暑期科研交流及团建活动。期待团队成员在本年度接下来的5个月中有更多成果产出。



   、




   


   






描述
描述
46、恭喜课题组王超龙同学论文“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滨海城市臭氧驱动因素”已被《环境科学》期刊录用。

    

文章选取青岛16个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含8个国控点、7个省控点和1个背景点)大气污染物及相邻近气象点位数据,耦合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使用可解释性SHAP模块,探讨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臭氧(O3)的影响。研究发现2019~2023年气象因素对青岛市O3生成的贡献率达67.7%,大气污染物为32.3%。各点位气象因素对O3形成的影响大于大气污染物。

本研究由课题组联合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香港科技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部共同完成.


   、




   


   






描述
描述

    

     《 环境科学》是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类的核心期刊,被Ei Compendex,MEDLINE,Scopus等多家国内外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45、近日,课题组完成的论文“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 in ambient PM1 in Qingdao, a coastal megacity of northern China from 2017 to 2022”由Atmospheric Environment期刊(SCI,IF=4.2)在线发表。
论文在线发表主页: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52231024003418

    

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是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1)的主要化学成分,对空气质量、气候动态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1月至2023年1月,在我国北方典型沿海特大城市青岛市对PM1中OC和EC的日平均质量浓度进行了长期观测,分析了在中国长期积极减排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OC和EC浓度的变化。


   


   






描述
描述
描述

    

本研究由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共同完成.



   


   






描述
44、2024年4月26日至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山东大学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协办的“第六届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本次会议聚焦大气氧化性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围绕大气氧化性观测与模拟,臭氧及PM2.5的污染特征、排放与来源、形成机制、协同控制和防控实践等方面展开研讨。

   张宜升老师受邀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并在《臭氧及PM2.5污染特征与变化趋势》分会场作了“COVID-19疫情前后典型北方内陆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的学术报告。通过此次参会,课题组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大气氧化性及未来研究热点的认识和思考。


   


   






描述
描述
43、3月27日,由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香港科技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联合课题组共同合作完成的《济南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文章已被《中国环境科学》期刊接收。


    文章研究了济南市城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了VOCs年度、季节、日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化学组成及臭氧生成潜势,并利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解析了VOCs来源.

           

   

   


   






描述
42、恭喜杜金花老师《秋冬季不同天气类型PM1中金属元素污染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以青岛市为例》在《中国环境科学》期刊网络首发


    研究基于青岛市区2018~2022年秋冬季PM1持续逐日观测,将观测日分为霾日、污染雾日、 清洁雾日、沙尘日和清洁日,探讨了不同天气类型PM1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

   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40205.003 

   


   






41、近日,课题组完成的论文“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Metal Elements in Ambient Sub‐Micron Particulate Matter in a Coastal Megacity of Northern China Influenced by Shipping Emissions from 2018 to 2022”由Atmosphere(SCI,IF=2.9)在线发表。


    青岛市海运集装箱吞吐量为全球第五位,海运船舶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的影响。过去的几年间,海运船舶排放管控经历了急剧的政策收紧,对船用燃料的要求不断提升。本研究聚焦船舶排放源大气污染物中的示踪金属,识别了2018-2022年间伴随海运船舶燃料各规定的变化特征,发现仍有部分海运船舶未遵守DECA2.0IMO的规定。


   






描述
描述
描述


   本研究由课题组联合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共同完成。

   论文在线发表主页:https://www.mdpi.com/2073-4433/15/3/264




   






40、张宜升老师应邀担任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编委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JASR)主编邀请,张宜升老师担任该期刊编委(Academic Editor)JASR为新加坡双语出版集团(Bilingual Publishing Group)旗下期刊,创建于2018年,为季刊,刊发大气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https://journals.bilpubgroup.com/index.php/jasr/about/editorialTeam


描述
描述
39、祝贺陶文鑫同学顺利通过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面试。


12月26日,2021级研究生陶文鑫同学参加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2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考生综合考核,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评估最终顺利通过面试。未来是一段孤独且充满荆棘的道路,相信在未来的博士研究中,用勤奋、努力、踏实、奋斗交给老师和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描述
38、课题组获得2023年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2023年12月16日,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评审结果揭晓,课题组张宜升老师《城市绿化树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及其非生物胁迫响应研究》项目获得资助。


描述
37、恭喜杨建立同学在第六届全国研究生环境(涉海)论坛中获奖。


11.25日-26日,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研究生环境(涉海)论坛在青岛华澜大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依海而兴·向海图强”,论坛包含特邀专家报告和研究生报告两部分,硕士生杨建立作了“海运低硫管控政策下青岛PM2.5和PM1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的学术报告并与相关专业学者展开交流讨论,最终荣获优秀奖.

                         111

描述
36、张宜升老师一行前往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学术交流。


11月3日,应枣庄市生态环境局邀请,张宜升老师一行前往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合作交流,并参观了枣庄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


描述
描述
35、恭喜王超龙同学《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滨海城市PM2.5驱动因素研究—以青岛为例》投稿《中国环境科学》。
描述
34、恭喜陶文鑫同学《青岛市雾日PM1中金属元素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被《中国环境科学》接收。
描述
33、欢迎香港科技大学宁治教授一行莅临本校开展学术交流。


9月23日,应张宜升老师邀请,香港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副院长、环境分析中心主任宁治教授、海外优青王哲副教授、顾达萨助理教授莅临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来自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山东省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环保企业代表等十余人参加研讨。

与会学者先后参观了大气污染溯源与管控实验室和公共分析测试平台。交流会上,覃笑飞老师和硕士生陶文鑫分别作了题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长三角地区气态单质汞时空变化趋势模拟》和《船舶排放控制政策对滨海城市大气亚微米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影响研究-以青岛市为例》的学术报告。与会师生就NOxVOCs协同管控、香港地区O3污染机理和控制对策、港口城市船舶污染监管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从学术研究、政府监管、企业环保技术和设备研发等不同角度对大气环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32、欢迎张苏凡、崔杉杉两位同学加入我们课题组!


9月2日,新生入学,欢迎张苏凡、崔杉杉两位新同学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中能够时刻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勇敢地迎接挑战,积极寻求突破。祝愿你们在未来的研究生生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卓越成就!

31、恭喜陶文鑫同学《海运低硫管控政策下青岛PM2.5和PM1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正式登刊发表
描述
30、张宜升老师一行前往南京参加第二十七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2023715日至16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十七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大气污染防治如何创新、协同发展,旨在分享交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实践的研究进展,推进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相关领域学术发展与防控进程。来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11位院士和18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企业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宜升老师在大气环境外场观测与复合污染追因分会场作了海运低硫管控政策下青岛PM2.5PM1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的学术报告。硕士生陶文鑫制作了学术海报并展示了课题组研究进展。课题组学生在会场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并与相关研究人员交流讨论。通过本次会议交流与学习讨论,加强了与国内专家学者和研究团队的交流,对城市化背景下大气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研究热点、未来趋势和科研方向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描述
描述
29、张宜升老师一行前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交流学习,并参观深圳蓝天工程大气观测超级站。

交流中碰撞出科研火花,学习中强化自身科研能力。2023515-16日,张宜升老师携二年级研究生陶文鑫一行两人前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大气污染控制相关课题组开展汇报交流和讨论。会后参观了位于校内的蓝天工程大气观测超级站,该站点由深圳市投资约1.6亿建设。

 

站点介绍

深圳市政府投资约1.6亿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内建设深圳市蓝天工程大气观测超级站。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大气成分综合观测平台,包括全过程、多维度、高精度的大气污染立体化观测。该项目投资大,起点高,可以为弄清深圳市大气污染成因,揭示光化学污染科学机理,促进深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关键科技支撑。(来源:https://see.pkusz.edu.cn/info/1006/1546.htm



描述
描述
28、张宜升老师应邀前往南昌参加202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

2023年4月22日至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30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发展绿色低碳,建设美丽中国”主题交流学术进展、共商科技创新。本届年会安排了6个主旨报告,设置了53个分会场、593个学术报告,会议期间组织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展。

青岛众瑞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张宜升老师在“新形势下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需求与应用”分会场做了《光照和干旱对典型植被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影响研究》的学术报告,并与参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描述
描述
27、张宜升老师前往北京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

2月13日,应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邀请,张宜升老师携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张厚勇高工一行三人前往北京开展学术交流。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徐洪磊副院长热情接待了张老师一行。随后,双方就船舶源和机动车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控制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描述
描述
描述
描述
26、张宜升老师考察枣庄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山亭区国控,省控及镇街站点,并开展合作交流。

2023年2月2日至3日,应枣庄市生态环境质量服务中心的邀请,张宜升老师前往枣庄市,先后考察了枣庄市空气质量监测超级站,山亭区国控,省控及镇街站点,开展了合作交流。


描述
描述
25、恭喜谭玉冉《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被《环境科学与技术》接收。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排放量约占全球总VOCs排放的90%,其排放易受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饱和水汽压差、风速、风向、O3和CO2浓度等)的影响,对采样和分析要求极高。而BVOCs样品的精准采集与分析是获取BVOCs排放因子的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BVOCs采样和分析方法已有进展,根据采样系统是否能控制或模拟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湍流、二氧化碳浓度等),对采样叶室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光合仪-动态封闭系统可精准控制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易使空气形成自然交换且便于外场测量,适用于大多数植物BVOCs排放测量。依托高塔、系留球、飞机等开展测量的开放式采样系统适用于外场的长期观测。PTR-MS、PTR-TOF-MS、Vocus-PTR-TOF等在线分析系统逐步得到应用。微型传感器已应用于BVOCs的快速检测,碳同位素分析法已应用于BVOCs合成转化过程中组分的探究。对采样和分析系统发展的研究将为精准获取BVOCs排放因子并评估其环境效应提供依据。


24、祝贺陶文鑫《海运低硫管控政策下青岛PM2.5和PM1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中国环境科学》接收。

《海运低硫管控政策下青岛PM2.5和PM1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精准识别海运船舶低硫管控政策下北方重要港口城市青岛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亚微米颗粒物(PM1)来源及船舶排放贡献,依托滨海国控子站临近点位以及市区点位,于2021年夏季、秋冬季开展了大气PM2.5、PM1观测,分析了其金属元素组分变化特征。利用富集因子法、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源解析方法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合气流后向轨迹和潜在贡献源区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不同气团颗粒物中V/Ni值探究了其对船舶排放的示踪有效性。

论文由陶文鑫主笔,刘子杨师兄协助,与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山东省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共同完成。

近年来,不同时长、不同程度的干旱事件频发,影响植物生长和生理过程。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巨大,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异戊二烯是BVOC的关键种类,在对流层化学,碳预算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是大气中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的重要前提物。黑杨是异戊二烯的高排放植物,同时作为速生杨被广泛种植。因此,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对黑杨异戊二烯排放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探究了不同时长对的干旱-复水循环对黑杨幼苗异戊二烯排放的影响,建立了干旱-复水模型,揭示了植物在干旱-复水周期BVOCs的排放规律。文中将干旱-复水循环中异戊二烯的排放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刺激,抑制,并在复水后恢复排放。异戊二烯的排放模式表明在干旱胁迫中,不同时长的干旱胁迫对植物BVOCs排放速率起着重要作用,从BVOCs排放角度揭示气候的改变对大气对流层化学反应的影响。


描述
23、祝贺韩枝燏在“Interne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期刊发表论文《Impacts of Drought and Rehydration Cycles on Isoprene Emissions in Populus nigra Seedlings》。
22、欢迎杨建立、王艳慧、白晓灿、王超龙四位同学加入我们课题组!

9月6日,新生入学,欢迎杨建立、王艳慧、白晓灿和王超龙四位新同学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欢迎来到这个温暖和满满动力的地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期待同学们能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为祖国的科研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1、恭喜刘子杨同学《青岛秋冬季 PM1 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正式登刊发表
描述
20、恭喜刘子杨、王新雨答辩成功,顺利毕业!
描述

2022年6月10日上午,课题组成员刘子杨同学、王新雨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在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408会议室顺利举行。 诚聘山东大学王艳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白建辉研究员、浙江大学刘丹彤研究员、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薛莲工程师、青岛理工大学孙英杰教授担任答辩委员。

刘子杨同学在硕士期间以《青岛市秋冬季大气PM1理化特征、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为题,对青岛市 2018、2019、2020 年秋冬季大气 PM1进行连续观测,分析 PM1及其金属元素年际和月际的变化特征,同时开展不同空气质量等级下污染特征分析。利用富集因子法、正定矩阵因子模型法 、气流后向轨迹分析法和潜在源贡献因子法对青岛市颗粒物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分析秋冬季沙尘天气、霾污染天气以及霾-沙尘污染复合天气 下对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污染特征。为进一步探讨秋冬季与春季沙尘天气对青岛空气质量的影响,在 2021 年春季进行了一次沙尘事件观测。基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PM1 对不同人群致癌元素和非致癌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价。

王新雨同学在硕士期间以《植被源挥发性有机物采样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为题,开发了便携式BVOCs采样系统,利用自研的采样系统,在真实外场环境下探究升温对植被源异戊二烯排放的影响,同时获得在不同温度下异戊二烯的排放速率。将外场实验获得的排放因子输入到光温模型中,构建BVOCs排放清单,探究BVOCs排放对区域臭氧的贡献。

本次答辩采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视频会议、线上PPT展示等方式进行。为保障答辩会议的严谨性,采用现场视频录制、线上会议录制。答辩会议上,两位同学针对自己课题背景、框架、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陈述。各答辩委员针对每篇论文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点评精准,评审严谨。充分肯定了两位同学的研究工作,精准地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与漏洞,答辩同学也与答辩委员交换意见,探讨问题。

最后,恭喜刘子杨、王新雨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祝前程似锦;同时,吾等后辈更应砥砺奋进,不忘初心。

19、张宜升老师入选首批青岛市大气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
描述
描述
18、祝贺王新雨同学在“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发表论文“Effects of light on the emissions of biogenic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s: A review ”综述论文。
描述
17、恭喜刘子杨同学《青岛秋冬季 PM1 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被《环境科学》期刊录用,将于2022年9月刊发表。
描述
16、廿载南燕,再启风华。2021年12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二十周年总结与发展大会在深圳大学城体育馆隆重举行。张宜升老师等优秀校友受邀参加会议。
描述
张宜升副教授参加了 智慧人居、健康环境——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分论坛
       2021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院二十周年之际,北大南燕二十周年学术论坛圆满举行。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分论坛,讨论了在大湾区城市群高强度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十四五”生态环境发展规划纲要,融合北京大学学科优势,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是系统化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交叉“新工科”发展方向之一。
描述
张宜升与南燕校友学术交流,做出汇报《基于青岛市秋冬季大气PM1金属元素 观测的中国沿海船舶源减排效果评估》《植被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描述
描述
        青岛理工大学张宜升在南燕讲座中,以《基于青岛市秋冬季大气PM1金属元素 观测的中国沿海船舶源减排效果评估》、《植被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为主题,开展学术汇报。
15、祝贺刘子杨同学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发表论文“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s of trace elements in PM1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in Qingdao,Northern China”。
描述
13、以韩枝燏为第一作者的综述文章:干旱胁迫对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北大核心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接收!
12、恭喜马子轸老师的项目获批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2021年9月28日,山东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结果的通告,本课题组马子轸老师题为《锌电解过程颗粒物的影响机制及关键电解参数调控路径》获得青年基金资助。
11、恭喜王新雨同学荣获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2021 年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研究生综合测评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潜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鼓励和支持不同兴趣、特长、禀赋、潜力的研究生全面而又个性地协调发展。王新雨同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在研究生综合测评中名列前茅,荣获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2021 年研究生综合奖学金一等奖。
10、张宜升老师和张恬老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并获得山东省挑战杯二等奖
       2021年6月,在张宜升老师,张恬老师指导下,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学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山东省二等奖。为响应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号召,探究中国北方历年来农村碳排放情况。连续五年间,在老师指导下本课题组走访北方山东河南等四个省份,实地调研十四地市典型农村采暖季燃料使用情况。基于数学统计模型分析农户燃煤意愿影响因素,充实关于北方农村采暖期燃煤的数据库,对未来北方采暖期燃煤情况展开科学预估。
描述
9、韩枝燏同学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2021-08-01日下午,课题组成员韩枝燏的硕士论文答辩在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208会议室顺利举行。 韩枝燏同学在硕士期间以《干旱胁迫对黑杨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为题,使用光合仪采样系统对黑杨的BVOCs排放进行研究,同时测量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生理参数,探究了干旱对BVOCs排放的影响,同时基于对 16 种优势植被类型的测算,估算了山东省 BVOCs 及其各种类的排放总量。经过各位专家的现场评审,韩枝燏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顺利通过!
描述
描述
8、谈琰博士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发表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t a coastal site in Hong Kong!(本成果为谈博士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
Abstract: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that are emitted from biomass burning, vehicle exhaust, and industrial emission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ozone (O3)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SOA). Since VOCs are the precursors of O3 and aerosol pollution which have become the world’s most emerg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 field measurement study focused on VOCs was carried out from 27 August to 10 October 2018 in a rural coastal site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campaign, 13 VOC species were detected continuously with proton-transfer-reaction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and their effects on photochemical air pollution were studied. Methanol wa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among the measured VOCs (average concentration, 3.73 ± 3.26 ppb),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oxygenated VOCs were found than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in rural areas. Diurnal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VOC species, indicating that the VOC concentrations were influenc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The amount of O3 formation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 scale of the VOCs. The top five contributors to O3 formation in Hong Kong (in order) were isoprene (13.46 μg/m3), methyl ethyl ketone (12.74 μg/m3), xylene (8.52 μg/m3), acetaldehyde (8.22 μg/m3), and acrolein (4.32 μg/m3). Receptor model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dominant emission sources and evaluate their corresponding contributions to VOCs. Five major VOC sources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PMF method, including (1) industry and vehicle-related sources (8.1%), (2) biogenic emissions (5.5%), (3) biomass burning (63.7%), (4) secondary formation (9.2%), and (5) ship-related emissions (13.5%).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results from PMF analysis show that the sampling site at the southeastern tip of Hong Kong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urban plumes from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by oceanic emissions.
【文章引用】 Yan Tan, Shuwen Han, Yi Chen,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t a coastal site in Hong Kon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777, 2021,146241. DOI: 10.1016/j.scitotenv.2021.146241
描述
7、谭玉冉和陶文鑫同学参加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环境大气科学联合暑期学校!
描述
6、韩枝燏同学的文章《山东省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清单构建》被《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接收!
描述
5、刘子杨同学的文章《青岛市秋冬季霾期PM1及其含碳组分理化特征及来源研究》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顺利发表!
【文章引用】 刘子杨,张宜升,彭倩倩,王新雨,薛莲,王娇,刘晓环,王征.青岛市秋冬季霾期PM1及其含碳组分理化特征及来源研究[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2(06):676-685.
描述
描述
描述
描述
【文章引用]】 彭倩倩,刘晓环,杜金花,刘子杨,韩枝燏,王征,薛莲,刘翔,孙英杰,张宜升.青岛冬季霾-沙尘重污染过程PM1理化特征及来源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09):3731-3740.
描述
4、彭倩倩同学的文章《青岛冬季霾-沙尘重污染过程PM1理化特征及来源分析》在《中国环境科学》期刊顺利发表!
3、王新雨同学的文章《全球变暖对植被源异戊二烯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学报》期刊顺利发表!
描述
【文章引用】 王新雨,张宜升,刘子杨,韩枝燏,张厚勇,杜金花.全球变暖对植被源异戊二烯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0,41(04):55-63
2、本课题组申请《一种便携式植被源挥发性有机物采样系统》的实用新型专利正式授权!
描述
1、马子轸博士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上发表Ultrasonication to Reduce Particulate Matter Generated from Bursting Bubbles:  A Case Study on Zinc Electrolysis!(本成果为马博士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
Abstract: Particulate matter (PM) generated from bursting bubbles during electrolysis are hazardous and undesirable.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o reduce these PM by controlling bubble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be explored. This study applied an ultrasonication method to reduce PM generated from zinc electro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uction efficiencies for 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ultrasonic power. The reduction mechanism was also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of the bubb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and size of microbubbles were both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ultrasonic power, whil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otal mass of PM. Ultrasonication reduced PM by decreasing the number and size of microbubbles in two steps: i) during gas generation, ultrasonication inhibited anodic oxygen evolution and cathodic hydrogen evolution to reduce the gas amount; ii) after the formation of microbubbles, the mechanical effects of ultrasonication probably prematurely detach the microbubbles on electrode and directly burst microbubbles in electrolyte. Moreover, ultrasonication was also beneficial for increasing the current efficiency of zinc deposition and for lower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findings provided indications for ultrasonication technology to reduce PM from electrolysis and paved the road for exploring other clean PM reduction methods.
描述
【文章引用】 Zizhen Ma , Jingkun Jiang , Lei Duan , et al. Ultrasonication to reduce particulate matter generated from bursting bubbles: A case study on zinc electro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72:122697. DOI:10.1016/j.jclepro.2020.122697
1587468991633540d3d7aef043b850fbe760daa30cf31